首页> 工作要情> 正文

德国FH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

作者: 时间:2010-10-27 点击数:

betway手机最新下载刘建强

FH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过最近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都比较成熟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至今,德国有约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一半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工程师摇篮。我国国家教育部近期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核心,与德国FH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通过赴德国考察及两次参加“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缘,深感借鉴德国FH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着重大而实际的意义。

一、德国FH模式的特点

第一,从生源条件看,应用科学大学(FH)的学生入学前一般都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应用科学大学(FH)学生来源主要来自专业高级中学、高级专业学校、完全中学、专业完全中学。其中,专业高级中学主要接收已经接受过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实科中学毕业生;高级专业学校本身为职业教育机构,学生一般在此之前都已经接受过双元制的职业培训;完全中学和专业完全中学学生在毕业后如果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则一般要进行实习才能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学习。可见,不管学生来自哪一类学校,在入学前都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第二,从培养目标看,应用科学大学FH)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保证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为4年,采用“3+1”模式,即有两个学期(一年)为实习期,这是决定并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根据其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都面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就教学方式而言,应用科学大学(FH)的课堂教学分为理论课和习题课,两者分得很清楚,而且在教学课表上可以清楚反映出来。理论课就是讲授理论知识,习题课就是做练习,目的是提高学习的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理论课和习题课的教学时数比例通常为21,可以是同一个教授讲授,也可以分别由2个教授讲授。

第三,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应用科学大学(FH采用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双元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是随着企业需求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人才培养由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并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革新的思想库。

应用科学大学(FH)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面向行业的特征,如:不伦瑞克/沃芬比特尔应用科学大学一个校区在大众公司总部沃尔夫堡,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附近有大众公司分厂,埃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的附近有奔驰公司,因而都设有车辆工程专业或机械制造专业,为所在地区培养汽车行业的工程师;奥登堡/东弗里斯兰/威廉港应用科学大学所在地航海业和造船业发达,该校也设置了相应的专业。

第四,从师资队伍看,应用科学大学(FH)的课 程实行 教授负责制。课程一般由教授主讲,每一教授配有至少1名教学助理,协助教授进行相关课程的实验准备和实验指导。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法》的规定,应用科学大学(FH)教授的聘任条件相当严格,一是高校毕业;二是具有教学才能;三是具有从事科学工作的特殊能力,一般 应有 博士学位;四是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高校以外的领域工作,并做出特殊的成绩。为了鼓励教授们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进行技术转让或从事应用型科研开发活动,有些联邦州还规定,应用科学大学(FH)的教授每4年可以申请6个月的学术假,下企业了解企来发展的最新状况。

第五,从实践教学看,应用科学大学(FH)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管理均以企业为主导。企业主导应用科学大学(FH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应用科学大学的新生进入应用科学大学主要学习阶段后,又会有3个月的企业实习,同时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主要来自企业,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还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工作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实验、设计、实践练习、实习等环节占教学总学时数的23,学生有充足的接触实际、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校内实训课采用的是跨学科与解决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强调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探讨和分析。在专业课教学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广泛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通过围绕某一实际项目实施教学。

企业以接受和指导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德国的企业普遍积极、严格地遵守义务接收应用科学大学(FH的学生实习和培训的法律规定,并把这种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企业同时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其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工作由企业负责。实习结束时,企业指导人员将为学生出具一份实习工作鉴定;学生要完成一份详尽的来自企业的实习报告。同时,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70%由企业结合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大多在企业中完成。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及成绩的评定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

我国工程教育在过去的6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累计培养了本、专科生1080万人,研究生58万人。从学校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全国普通本科学校设有工科专业的达到981所,占普通本科学校数的90.9%,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的大学达到572所,可以授予工学博士学位的大学达到269所。普通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为770多万人 ,占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35.9%

但是,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正如工程院《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中指出的那样:(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用性;(2)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薄弱问题长期未解决;(3)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4)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5)产学政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式的参与。

有鉴于此,近年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办学模式及其取得的成功给予了高度关注,一方面,就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模式引入中国进行了有益尝试,积极支持一些大学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国际合作教育。较有代表性的有浙江科技学院、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的中德工学院,其中,浙江科技学院与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还是两国政府间的项目;另一方面,就是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办学模式而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我国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它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指导思想,强调要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学生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创建具体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二是培养目标,明确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技术人才有本科工程型、硕士工程型、博士工程型三种。三是参与专业,主要是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具体到某一个高校在选择本校合适的专业领域时,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优势与特色。四是培养标准,有通用基础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通用基础标准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国家层面的标准,是引导性标准;行业专业标准是在通用标准指导下,规定一个具体专业的工程师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学校培养标准是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在行业专业标准的规定下,高校根据本校情况制订的一个具体专业的培养标准,体现本校的定位、优势与特色、服务面向。学校培养标准必须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五是培养模式,由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企业培养方案由校企联合制定,这一方案必须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课程或环节)、实施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应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等方面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体现可操作性。六是师资队伍,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要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参与高校要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确保在4年内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为稳步推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自200910月开始,教育部组织包括985大学、 “211工程”大学、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和省属本科院校共50余所工科院校,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涵、目标、任务、实施过程等进行了多次深入研究,相关高校对自己的工作方案数易其稿,教育部组织专家组进行多轮审核,确保方案的切实可行。获准实施的betway手机最新下载把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2010年首先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个特色明显、行业和社会影响较大的省级特色专业共300多名学生中实施,并计划到2011年,扩大到学校所有的省级以上工科特色专业。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学习内容除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结合专业内容穿插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和培训;学生在最后一年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在企业学习采用“项目制”和“轮岗制”的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参加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生产检验的全过程,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并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评定成绩。

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成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政治、经济、制度等原因,其中许多东西我们是无法具备的,尤其是在制度层面和文化传统上。但它对于我们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确实又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要使这一工程教育改革切实有效,持之以恒,至少必须破除四个方面的障碍。

一是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是企业实践学习能否取得实效。德国的企业普遍愿意接受应用科学大学(FH)学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各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规章、法规及联邦基本法,规定了企业、学校、个人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为FH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企业把为学校提供办学支持当作是一种义务,一种企业行为;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国家规定的免税等优惠政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持、共同受益,形成良性循环。但我国国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基础使企业真正介入办学,现在我们国家的情况是,绝大部分的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除个别企业、个别行业外,即使勉强接受了,还要按人头收取数量不匪的实习费,惶论象德国企业一样为学生提供培训津贴了。因此,只有通过政府的舆论和政策导向来引导企业和高校之间达成合作。特别是国家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把工程教育作为企业的职责之一,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税收减免等,促进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建立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必威官方网站备用亚洲手机 、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二是经费与设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在教学、管理、师资、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设备、校企协作管理等方面均需要增加大量投入,特别是学生到企业实习需要一笔大的费用。在德国,企业是应用科学大学(FH)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公立应用科学大学(FH)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拨款解决,但来自企业的教学、科研合作的经费成了应用科学大学(FH)第三渠道经费来源的主体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应用科学大学(FH)的教育相当于一种企业定向培养。当应用科学大学(FH)的学生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培训(实习)后,企业为学生支付每月约300- 500欧元的培训津贴;有的州的应用科学大学(FH)要收取学费,但其费用的90%也由企业承担。企业的慷慨资助不仅消除了学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而且毕业时的就业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走到这一步,既是我们所期盼的,同时又深感任重道远。在教育部组织的高校研讨会上,大家普启遍认为,应建立建立教育部、发改委、行业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联席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在选用毕业生政策保证、现有企业导师的后续学历教育、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国家要提供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

高标准的设施能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奠定重要基础。德国企业对FH教育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是我们目前可望不可及的,一定时期内,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视角也不可能明显转变。因此,我们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时,特别是初始阶段,校内实践条件尤其重要,在目前各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一个有效的途径是中央政府协调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一批具有地域产业特点、专业范围较宽、带动作用较强、辐射效果较好的大学生综合性实习基地。事实上,校内实训设施建设也是实施德国FH办学模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三是生源条件与学位,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如何进来和怎么出去的问题。前一方面,关系到企来参与的积极性。德国企业愿意为FH的学生提供实习支持和配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质量高,因为FH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实习时实际上是“顶岗工人+科研人员”的身份;有了这样一种身份,企业又觉得划算:一个企业只需付给实习学生每月约300-500欧元的培训津贴,却需要付给一个工人每月约3000-4000欧元的工资。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习的学生,如果要在入学前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就必须另辟蹊径,譬如:从职高对口招生,但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一些,招生时必须单独划线;或与高职院校签订“专升本”协议,把这些学生录入后,本科二年中实行“11”模式;或对新生实行企业内预实习。

学位问题涉及到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不愿止步于获得一个学士学位,但3年的在校学习期与4年的时间相比,考研的准备会要紧张得多。对于一些还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本科工程型学生来说,国家如果为他们划出一条对应的升往硕士工程型、博士工程型人才的单独通道;或者为他们在普通考研时,制定特殊政策,无疑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德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必须积极扩大开放,举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加强与国外高校间的交流。因此,国家支持相关高校开展工程类专业对外合作交流非常重要,要鼓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积极参与同德国等世界一流工程类专业高校的合作交流,在审批此类合作办学项目时予以优先考虑,在全额资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进修项目,以及分配青年骨干教师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名额时,优先考虑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的教师。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FH)本身就非常注重加紧国际间的合作,他们强调的是欧洲学校,而不是德国学校,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徐理勤:《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李好好、卡尔—维尔海姆:《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3、(德)温纳·安德烈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培育——以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为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杭州)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4、(德)卡尔—恩斯特·菲希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新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杭州)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5、(德)法克尔·赫恩:《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几个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杭州)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此文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6期)



Copyright© 2022 版权所有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办公室(卓越计划2.0)

湘教QS3-200505-000062 湘ICP备1400833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