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要情> 正文

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作者: 时间:2010-10-27 点击数:

betway手机最新下载陈金陵梁桥彭利英

2009年,教育部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将该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计划纲要》,2009年下半年,组织包括 985 211 高校、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和省属本科院校在内的全国五十余所工科院校进行试点,我校是全国试点的九所省属本科院校之一。建筑工程学院作为我校的二级院,正着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此,我们作了以下思考和探索。

1概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分为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研究型工程师三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的工程师,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主要指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工程师,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必威官方网站备用亚洲手机 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

课题研究的载体是教学型高校,类型是应用性工程师,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型高校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是人们对一般普通高校非正规的称谓。卓越工程师是最杰出的那一类型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所谓卓越是用相对概念,意思是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很优秀。除了纯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技术都是应用,应用是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在研究院和大学从事研究,在设计院和实验室从事设计开发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指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的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强调人才培养的

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330号(湘教通[2010]243号)

陈金陵:男,1964.02—,教授,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系统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之前,很多工科类高校都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诸如“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在10所高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同济大学提出了《同济大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开办了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 “茅以升班”、“詹天佑班”,同时,很多专家学者发表了相关论文、著作。这些研究、实践成果均结合专业特点和本校实际,针对性强。比较共性的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善教师工程背景,改善和加强实践教学。总体上讲,目前存在的问题发现了,针对存在的问题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不足的是探索实践不够深入、系统、具体,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可推广的模式。

类似于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起步较早。

美国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该体系包括: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学知识的能力;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为解决某问题设计系统、部分或者过程的能力;在多学科综合团队中工作的能力;认识、抽象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高效的交流能力;通过培训理解工程方案在全球和社会中的冲突;认识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关心现时的问题;在工程实际中使用现代技术和必备工具的能力。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ochschulen,简称FH)培养工程师——高层技术人才的做法是延长实习学期;可以授予学生DIPLOM (FH)学位,相当于4年制的学士学位;FH在发展之初,主要以教学为主,教师们不承担科研任务;FH和大学及大学类高校是“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德国的FH已被公认为继大学之后最重要的高校组成部分。

法国的工程类学生在两年预科后的三年中,第一年在企业实习一个月,第二年在企业实习两个月,第三年在企业实习三个月,有这前后积累半年的工业实践基础,学生对企业不但不陌生,而且可以作为工程师的助手,完成技术工程或独立开展研究了,学生毕业时,可拿到工程师的称号,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时是大多数)在企业进行工业实践时,已经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

日本Kanaz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开设了两门关于工程设计的基础课程——工程设计Ⅰ(EDⅠ)和——工程设计Ⅱ(ED)。讲授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师中不仅有日本的教授,而且包括具有美国大学工作经历的外 教授。KIT工程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在课堂上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来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工程设计经验,训练的关键是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新加坡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注重国际间学术和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设立发展基金,统筹教育发展。

3、现行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提“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或人才培养模式,但事实上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内容被不断削弱,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内容不断增加,应用型、教学型工程教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参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与研究型,学术型工程教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3.2个性教学严重缺乏

专业面窄,专业划分较细,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难以成为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严格按照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过死,制约个性发展,脱离了工程实践的需求,应用型土木工程师所必须的经济、管理、社会、法律等多方面的课程严重不足。

3.3实践性教育严重缺位

一方面,目前我国工科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企业不愿也没有义务提供实习和见习场所,没有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难到位,教师管理不到位,普遍见习变成了参观,实习变成了见习,课程设计百人一样,抄袭严重,急于找工作,毕业设计时间无法保证。实践的缺位,土木工程的教育也就没有灵魂,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4教师队伍的非工程化趋向严重,缺少“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高校(包括高职、高专)的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系、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多以科学家类型的人才为目标,以文章数量为标准,这种纯科学的导向扼杀了工科特色,其实是把工科教师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高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

4、改革现行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4.1国家社会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土木工程行业中,全国建筑业人员就有4000多万,人员数量庞大,知识层次低,劳动生产降低,技术创新缺乏,其中农民工占80%以上,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只有350万,只占整个从业人员的8.75%,其中具有中职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约有150万。

4.2建筑业需要更多的技术、经营、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

当前,全国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了400多所,其中近一半是2002年以来新办的,在校生9万多人。近年来,从事土木工程职业领域的8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在施工、监理、开发、管理等部门就业。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高校的比例则更高,就我校的情况而言,近几年已达90%。随着建筑企业全面实际项目经理制的内部改革深入,建筑企业更需要能从事工程建设的组织、经营、管理与技术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对照国家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估价师、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也可看出这些工程建设的执业资格都要求是知识结合型、人才复合型。

4.3土木工程的特点决定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和复合性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工程性质十分明显的专业,突出显现个性与综合性特征。土木工程是单一的,无法不断的复制,也无法进行试做,并且一旦完成,难以退货和召回处理。一项土木工程的建成需有论证、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涉及经济、法规、环境、地质、水文、测量、力学、材料、机械、施工技术、组织管理,施工企业也由专业施工向综合总承包、多种经营(BOT)等模式发展。

针对建筑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不同要求,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依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探索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吻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5、研究目标、内容、假设和创新点的思考

5.1研究目标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本科教育,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相对于工程研究,更加突出工程应用;相对于工程科学,更加突出工程技术;相对于精英教育,更加突出大众化的工程本科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培养在工业生产基层一线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所界定的研究目标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5.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养标准研究;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规格;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研究和实践;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按大类招生、分阶段培养的人才培养过程研究;根据“大工程观”的工程理念,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5.3研究假设

假设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假设之二:应用型专业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的工程师;假设之三: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5.4创新点

创新之处在于立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国家土木工程执业资格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培养高素质土木工程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6、研究思路和方法

6.1研究思路

立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结合本校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与国家土木工程执业资格的要求对接,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同时,通过开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验班”来验证、总结、完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6.2研究方法

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国内外探索实践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分析”法,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放褚于社会系统、教育系统、行业系统的综合作用中去,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眼光探索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采用开办“试验班”验证、总结、完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估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解决各指标、多方面对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7、研究的技术路线

按设计—试验—评价—总结—推广的路线实施。

7.1设计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顶层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其中“学制”选择“3+1”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机制”重点是解决“企业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校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国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本校(包括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生源方式

学制

学籍管理

业务规格

业务范围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学时与学分

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机制

师资

质量保障体系

评估体系

文本框: 对比分析 文本框: 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标准

1卓越工程师培养顶层设计

7.2创办实验班

实验班体系框图如图2所示。

通识教育

学科教育

专业教育

实践应用教育

产学研合作委员会

专业教师

学校

企业

高校教师

企业工程师

文本框: 实验班 文本框: 课程设计、实习 文本框: 阶段综合实践习 文本框: 专业综合实习 文本框: 毕业设计

2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班体系

7.3评价

通过顶层设计及实验班创办后,要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其评价模式如图3所示。

文本框: 一级指标文本框: 二级指标文本框: 确定评价矩阵文本框: 模糊矩阵运算文本框: 判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最大隶属原则

3评价模式

一级指标:初步确定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

二级指标:初步确定表达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创新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知识积累能力,主动实践能力等十二项。

8、结语

可以预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推行,是工科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研究是一个小的分支,其重点在于着力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新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其科学性、合理性有待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扎实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完善,力图形成一套可推广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讨论稿);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国兴,韩爱民,侯曙光编.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1-2):33-36

[6]何若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20101-2):14-15

[7]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第八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6vol.7

[9]王家琪,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8):133~136

[10]吴祈宗.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1]betway手机最新下载.决策参考(1-6[J]

[12]阎力钦.创新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Copyright© 2022 版权所有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办公室(卓越计划2.0)

湘教QS3-200505-000062 湘ICP备1400833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