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一)学科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湖南省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湖南省网络与通信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湖南省双创示范基地、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惠普网络实验中心和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人工智能研究所等1个学院和多个省校级中心(基地、所)。本学科伴随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于2000年6月的成立而应运而生。2008年,本学科的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立项为校级重点学科;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立项为校级应用特色学科。
2017年12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湖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获A等级,在29所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五,进入全省前20%,超过13所一本院校,是唯一一所获得A等级的二本高校;2019年6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3年10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办学成效和特色,2019年3月,我校取得建设首批“人工智能”(080717T)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此次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批建设该专业,我校是湖南省唯一一所获批建设该专业的学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批建设该专业的二本高校。2019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录取平均分为498.7分,仅比一本线低1.3分(一本线500分),在我校排名第二,仅次于人工智能专业(平均分为501.1分,超过一本线)。到2019年12月26日,经教育部专家评审完毕,我院在教育部人工智能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服务平台上开放试用资源45个,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兰州大学),南京大学排第三。
历经20年的发展,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以及湖南省正着力从农业大省迈向智能制造强省的实际,围绕湖南省委、省政府着力提升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产业的战略部署,凝练形成了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三个稳定发展、特色鲜明、基础扎实、前景良好,并能相互支撑的研究方向。建成了一支由5名教授、10名副教授及高工、6名讲师等22名教师组成(其中13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结构合理且具有较高学术影响的研究团队。2015年以来,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等各级科研项目58项,在研科研经费1265万元;近5年以来,在专业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10余本,获得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奖励4项。
(二)学科方向
依托学校“应用型本科”定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充分考虑国家战略、主体学科、学科特色、学科前沿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凝练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三个重点研究方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
1.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在计算机科学和数理逻辑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要开展软件智能化理论与方法、机器学习、知识工程、模式识别、目标跟踪以及深度学习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本方向研究人员紧跟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重点针对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式识别方法、复杂形态目标的自适应跟踪技术、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地图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2.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开展必威官方网站备用亚洲手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最优化方法、人机交互、虚拟现实、信息安全、智能系统控制、云计算与云制造技术、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本方向研究人员高度重视技术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形成了应用特色优势。
3.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本方向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软件建模与分析、计算复杂性理论、计算机网络度性能分析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在个性化推荐算法、软件资源共享技术、产业链协作平台开发与应用、计算复杂性理论、不确定性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三)学科队伍
本学科现有骨干教师22人,学科队伍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拥有教授5名,副教授及高工10名,省121人才1名,博导2名,硕导9名,博士13人;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指导研究生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指导学生获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铜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一)学科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始建于2012年,2018年获批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应用特色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下的通信工程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2019年湖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A级,在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本学科由2名教授、4名副教授、9名讲师组成,其中博士(含在读博士)7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3人,中青年教师占比为86.7%,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湖南省优秀教师1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名,湖南省教学能手1名,硕士生导师2名。学科现有设备仪器总价值近800万元;近5年来,本学科团队成员参与国家自科项目5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项,主持省市级项目12项、企业联合项目18项,科研经费500余万;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14篇;获省级一流课程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2部。
学科方向明确,学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科新的增长点以及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因素,结合学校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凝练智能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网络信息安全三个学科方向作为本学科重点研究方向。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以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为特色的科研团队,已经有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如基于3D深度残差全卷积网络,改进V-Net网络分割模型,结合危及器官CT影像的深层特征和浅层特征,提出一种头颈部肿瘤放疗危及器官自动分割方法,解决了小器官类分布极不平衡问题,本算法已在北京301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进行了试验;对云存储加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追踪的黑匣子可扩展且高效的CP-ABE方案,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组操作,跟踪成本大大降低,已在企业进行了推广。
本学科拥有湖南省实践示范中心“网络工程与通信实验中心”1个,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与通信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湖南省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个,与TI、INTEL、GOOGLE、华为、HP、思科、极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多年来,本学科积极推动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根本,构建了“多元协同、层级递进、创新引领”人才培养模式,为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和振兴信息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复合型人才,通信专业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去向良好。本学科高度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培养的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过国家一、二等奖和湖南省一等奖多次;在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得过国家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字技术大赛获得过国家三等奖1项。
本学科围绕学科建设方向中的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师团队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积极与国内的信息技术企业共同开发信息产品,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承接了北京国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文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南捷信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地信物探工程有限公司、湖南东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湘潭分公司等众多企业的横向项目18项,到账经费达600余万元。联合开发产品,“基于国产芯片Z32U系列的USBKEY”、“文盾安全U盘”等科研成果经技术转让后,已产生经济效益达100多万元,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产业孵化带来的产值约200多万元。
(二)学科方向
1、智能信息处理
本学科方向以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智能优化等理论技术为核心,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重点,致力于信号特征表示、信息挖掘以及信号处理、图像及语音信号处理、智能优化与决策等领域面向特定应用背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高度重视技术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
在图像处理方面,通过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专项基金项目研究,开展跨学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肿瘤放射治疗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方法”研究。通过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方法,目前已在多模医学图像互补信息融合、高精度的肿瘤定位、肿瘤及危及器官勾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医生精准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有望通过继续研究和成果转化,将算法集成到临床TPS系统中,为临床癌症患者精准放射治疗提供智能化技术支撑,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期。
2、通信与信息系统
本学科方向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面向未来通信需求的新型移动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光纤通信网络与技术、宽带信号处理与多媒体通信、空间阵列信号处理及智能通信等方向开展研究,以理论创新为引导、以应用开发为驱动的现代通信技术研究手段,形成集研发、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具有应用特色的学科方向。
在新型移动通信与空间阵列信号处理方面,通过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横向开发项目,开展了“5G融合卫星的移动通信系统中MIMO技术”的研究。采用凸优化理论、博弈论以及机器学习方法,目前已在毫米波共享的5G与高通量卫星融合通信系统中的波束赋型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提出了基于大规模MIMO部署的5G融合卫星的移动通信系统链路传输模型,深入分析了混合预编码在多波束5G融合卫星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性能和相互作用,为进一步开展天地多维融合网络架构、新型高频效高能效信号传输、高性能天基移动边缘计算以及智能天地一体化通信系统等技术研究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有密码学、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内容安全和信息对抗,主要是指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所容纳的各种系统的硬件、软件、系统中的数据以及数据所含语义内容的安全。
本学科方向团队成员依托参与的863计划项目、国自科课题、博士课题、国自科预研课题等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已在数据访问控制机制、云端数据保护与共享、属性基加密方案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基于密文访问控制方案的部署,实现云用户对云端数据的“自主可控”,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论技术方案和思路。并可应用在一些实际场合,帮助云用户在数据底层层面上实现不依赖于云服务提供商的、安全的数据访问控制。以切实阻止来自云服务提供商本身的安全威胁或云系统内部的安全威胁,消除现实中用户对于云服务中敏感数据的安全疑虑,推动云服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三) 学科队伍
1、学科队伍总体情况
本学科师资队伍活力充沛,由2名教授、4名副教授、9名讲师组成,其中博士4人,在读博士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4人,中青年教师占比为86.7%。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湖南省优秀教师1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名,湖南省教学能手1名,硕士生导师2名。
2、学科方向队伍情况
(1)智能信息处理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由1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组成,其中博士2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为100%,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
(2)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由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组成,其中博士(含在读博士)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为8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硕士生导师1名,湖南省优秀教师1名,校级优秀教师1名。
(3)网络信息安全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由1名副教授、4名讲师组成,其中博士(含在读博士)2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为80%,湖南省教学能手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