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项目是贫困地区加快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并且成为当前时代下的热点,是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的重要驱动,因此加快推进实施“互联网+扶贫”行动,能够更广泛地引导贫困群众通过电子商务脱贫致富。”
近日,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筑梦地笋苗寨,助推精准扶贫”美丽中国实践团一行12人赴怀化靖州三锹乡地笋苗寨开展了为期5天的调研活动。
作为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的学生,团队成员发挥专业特长,通过走访调研、制作当地苗寨人文的照片集和视频集锦、利用“互联网+”项目帮助当地村民建立网上平台等多个实践活动。实践团最终的目标是利用调研数据针对该地区做出相应的帮扶计划、制作当地苗族文化宣传视频、以及大力发展线上地笋苗寨旅游业。
此次社会实践是团队初步走访调研,后期回去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到贫困症结,对症下药,利用“授人以渔”的思想理念,帮助当地村民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打造当地特色品牌,帮扶村民建立相应的网络销售平台。
穿针引线 传承苗绣
文化薪火,世代传承。说起苗族,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阿妹们精致的服饰,而其衣服上繁复美丽的花纹最令人印象深刻。
志愿者来到当地村民家中,希望通过现场制作来感受苗绣之精美。“通经断纬法织彩锦,通经通纬法织素锦。这是我们从小就要会的。这里四线,然后一线,然后再四线。”婆婆一边给志愿者介绍一边操作。“错上一步,步步都错了。”她向实践团成员们解释道。她正在制作苗族特有的头巾,头巾由最基础的黑白两线竖着密密排列成相交互的两面,在此同时,用五彩的线横着穿插在其中形成头巾上美丽的花纹,横纵相交贯,编织经纬,两面成一面,从而形成一条精美的头巾。“听上去似乎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麻烦的。”老婆婆这样说到。勾花的时候,密密麻麻的黑白二线,极其耗费眼力,还要用特制的木梳子把线梳直,否则线会打结,但不能太用力否则梳子会断掉,再用金属块插在交互的两面中,用力砸向刚刚勾好的花纹。“这样才会紧一点,头巾才不会散掉。”
如今,机器生产的头巾比起原始纯手工生产的头巾要便宜许多,的确算是物美价廉,但事实上机器化批量生产的千篇一律的复制品远没有手工生产的有感情有文化。穿针引线,编织经纬,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苗绣,是苗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经济扶贫 探索新道路
腊肉是苗寨苗家人的待客珍品,是苗寨的特色产品之一,也是苗家人发展产业的原材料。
实践团来到苗寨的腊肉制作厂,对产品的制作过程进行了相关了解,对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实景,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震撼,震撼苗家人在制作腊肉时的层层工序,震撼苗家人在制作腊肉时发自内心的笑容。当被团队成员问到“叔叔,你们每天重复这样的工作,会不会没有耐心,还有为什么做这样乏味的事情,你们还笑得这么开心。”苗家人都会这样说:“因为做的是苗家人该做的事情,就算辛苦也不会乏味,而且大家这样一起工作的感觉,就是最好的事情。”面对团队成员询问腊肉具体制作过程时,他们耐心细致地告诉大家:“熏制时先将猪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块,揉盐和各种香料后腌三至五天,待香料侵进肉内,再用竹条或者藤条穿串挂到火坑上,以烟火慢慢熏干。”通过在腊肉厂的考察,团队成员一致觉得,虽然苗家人把自己的特色产品“腊肉”做成了一道生产线,但是还只是原产品,并没有进行二次和三次产业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找到苗家厂长,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给厂长提出一套新时代腊肉厂的方案,建议厂长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面,利用互联网+对产品进行相关宣传,搭建一个属于腊肉厂的官方网站实现网上购物功能,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扩大销售,而且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线上交易。同时,腊肉厂可以对腊肉进行二次包装,以腊肉条、腊肉干、腊肉罐等多种形式流于市场,发展二次三次产业。这是团队的初步设想,团队成员对厂家说明,美丽中国实践团会在后期继续提供一些想法和技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帮助苗寨人实现产业脱贫。
实地调研了民情 深入交谈了民心
“您家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什么?您现在还外出务工……”为深入了解村民内心深处的想法,志愿者们在村庄各个组走访调研,与村民进行亲切交谈,和路人了解当地生活状况,深入农户,详细了解记录村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和村民的真实诉求。耐心的询问,悉心的问候,填写问卷,嘘寒问暖,村里都了解志愿者的此行的目的,因此受访村民也积极的配合和支持,给予了志愿者们精神的鼓舞。
志愿者们后期通过对贫困户扶贫资料的整理,谈话过程中做好的笔记,了解到当地居民贫困情况和原因以及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为之后进一步深入走访、开展扶贫调研工作打下基础。
调研过程中,随团老师刘洁多次向队员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大家要提高自身的热情,一定要做实事,干实事,从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到具体的访谈要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乡”约田地 了解农情
为建设美丽农村,了解当地农作物的种类以及生长情况,实践团成员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农田生产基地,希望能寻找影响当地村农业的因素。
“虽然现在很多蔬菜超市集市都有卖,但是还是自己种的要健康安全,吃自己种的菜吃的放心。”一到田地,寨民这样跟实践团成员说道。
据了解,三锹乡资源丰富,有耕地11237亩,其中水田9432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红薯等,年粮食总产量3400吨左右;有林地255000亩。实践团成员在田地调研的基础上,回去之后集思广益,考虑到当地不缺农产品,只是缺乏销售渠道,因此实践团成员建议当地村民用互联网的资源去销售自己的农产品,线上交易,扩大产品销量,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实践团还建议当地居民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给当地旅游的游客提供农家乐场地和原材料,这样游客既可以体验摘菜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做菜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吃到健康绿色的食物,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主题为‘筑梦地笋苗寨,助推精准扶贫’,旨在有效地运用实践团成员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调研地笋苗寨的经济发展现状,帮助当地村民尽快脱贫。同时这几天活动也在志愿者身上体现了吃苦耐劳、不怕脏的劳动者精神,为大家以后走向社会做好了铺垫。后期我们一定要整理好数据,并尽快给予当地如何脱贫提出指导性意见,助力地笋苗寨脱贫。”随团老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