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首页> 他山之石> 正文

    思政教育丨长沙理工大学:以课程思政赋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长期致力于培养基础建设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地方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行业办学特色,持续提升工程教育优势,坚持“底色、本色、特色”一体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了“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赋能、社会实践砺行”大思政格局,建设了“三全育人”与工程教育基地,形成了“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一条主线贯通,“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课程体系”两大课程体系支持,“思政培根、专业夯基、实践强能”三大路径协同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基础建设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卓越工程人才,是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为办好高质量的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了典型经验。

    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擦亮工程人才“底色”

    学校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积极探索实施“打底”工程,涵养学生爱党报国情怀,砥砺“工程报国”志向,擦亮工程人才理想信念“底色”。

    立足思政课“打底”。学校依托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参透”理论、“摸透”学生、“吃透”实际,“扣住”焦点、“把住”热点、“抓住”堵点,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自编《“四个自信”与当代中国》等10余部辅导教材,做到理论教育大学四年“不断线”,各层次学生“全覆盖”,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真正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构建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构建了“家国情怀与工程伦理”“开拓创新与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工程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妙用各类工程建设实例,善用“三全育人”与工程教育基地,将“抗震救灾”“抗冰复电”现场,港珠澳大桥、矮寨大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场景等嵌入课程,借此讲深政理事理、讲透工程伦理、讲好大国工程背后的故事,厚植学生爱党报国情怀。

    打造精彩“信仰课堂”。将《觉醒年代》《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等影视作品引入课堂,用“对话”代替“训话”、“互动”代替“被动”、“研讨”代替“说教”,使得理论教育更具亲和力,更“对口味”,更“解渴”。充分挖掘湖南红色资源,“行走的思政课”遍及橘子洲头、湖南第一师范、“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十八洞村等处,听红色文物“开口说话”,与革命英烈“跨时空连线”,让学生在“泪光闪烁”中加深对党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使校园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地、传承地。

    实施课程思政赋能锤炼工程人才“本色”

    学校通过强化前沿知识传授、创新意识培养、专业品质磨炼,锤炼工程人才专业能力“本色”。

    夯实专业教育。坚持“以本为本”,以4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工程认证专业、105门国家(省)一流课程为抓手,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以学校主编的《结构设计原理》等国家级优秀教材为牵引,强化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倡导教师以科研引领教学、反哺教学,缩小课堂教学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时差”,凸显所授知识的“即插即用”性,办高质量的工程教育。

    构建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课程体系。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由专业课教师主导、思政课教师参与设计,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特质、时代价值融入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建设245门课程思政“金课”,出版土木、机械、电气、交通类等6本课程思政案例集,将大国工程中形成的精神、涌现出的先进群体故事等融入专业课程,形成了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课程体系,着力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全面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将课程思政纳入课堂教学规范、评教指标等,确保课程思政进教案、进课堂、进评价;选树49个示范课堂,举办湖南省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竞赛等,获批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通过“赛培教评”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效解决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问题,显著筑牢学生的专业功底,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深度激发学生“工程报国”的内生动力。

    强化实训实践砺行铸就工程人才“特色”

    学校通过湖湘文化熏陶、工匠精神激励、工程实践锻炼,铸就具有浓郁“湘味”“动手能力突出”的工程人才“特色”。

    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贯通。大力推进教师“工程化”,每年选派教师赴施工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工程实践。把工地“搬进”课堂,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科技创新成果、新工艺工法等加入课程教学内容。把课堂“搬到”工地,走进工程现场,让学生深度了解施工规范、工艺流程,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学校与中国交建、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等合作开办14个联培班,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学生毕业论文以生产或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研究方向,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的完全融合,解决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问题。

    注重工程能力与创新教育融通。将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育人文化体系,坚持以赛促学。学校常年组织各类学科竞赛40余项、参赛1.5万人次,工科类学生100%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坚持以训提能,依托14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和398个校级实训基地,每年完成实验实习155万人学时。近五年,学校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810项,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六轮总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57名。

    突出社会实践与日常思政联通。把专业教育融入社会大课堂,将实践学分占比调整至25%以上,组织学生参与交通规划、电网建设、桥梁巡检、水质检测等工程实践;植入湖湘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参与修复《雷锋》等红色影像,实现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完全融合。创新“基础+主题”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爱党爱国”总基调不变,每年应时切换分主题;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创建了“匠心学堂”“桥梁讲堂”等个性化品牌,渐次形成“一院一特色”,有效激励广大学生“工程报国”。

    学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把立德树人体现到各个环节,着眼于学生专业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找到了一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路径。毕业生以思想过硬、专业扎实、动手能力强著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长理青年“工程报国”的宣言,每年80%以上的工程类毕业生投身基础建设一线,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8%以上。一大批校友奋斗在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洋山深水港、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科伦坡港口城等“一带一路”工程,为“中国建造”贡献着“长理力量”,涌现出了众多优秀工程师。在港珠澳大桥和南海岛礁工程建设中,有1/3重要技术骨干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先后获评国家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2年10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以《长沙理工大学健全“四个体系”强化“四个引领”积极推进课内课外同向发力协同育人机制》为题推介学校。80余所省内外高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学校开展交流,多所省内外高校积极应用学校育人经验。

    来源:湖南学习平台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伍佩桢肖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