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浪费时间在其他地方,一心埋头研究,扎根实验室……这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状态,也是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万琴的日常。她带领团队征服评委,获得了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面向产业发展,校企融合创新,地方高校电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全国地方高校“电类”唯一获奖项目。
“该奖项全国获奖率不足千分之一。”万琴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新工科强调的是以科技创新来引领教学人才培养,我们能够获奖,在于把科研成果落到了实处,联合企业培养了很多业内卓越人才,“在申报奖项期间,许多企业主动向学院写感谢信,感谢电气学院为企业输出了优秀毕业生,正是这些感谢信,征服了业内专家和评委”。
反复退稿后,她在国际SCI源刊发表论文
万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成绩优异的她,本打算学金融,却误打误撞地调剂到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
为了弥补差距,万琴从早到晚都在图书馆学习,“学习,是我唯一的爱好。”
本科毕业时,万琴的人生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本没打算继续读研的万琴在老师的劝说下考研,并一路读到博士毕业。读博时,她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老一辈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她。
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由于看了很多领域有影响的论文,万琴深受启发,决心要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当她把自认为还不错的文章投稿到权威刊物后,不断地被要求改稿或退稿,这样反复好多次。
“一项研究内容由于没有及时总结发表,就失去创新性,更难以发表。”后来,万琴调整心态,从每个研究思路的形成、程序的编制、调试中及时总结与别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反复试验,发现难点、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地积累,撰写出的论文质量越来越高,论文发表的层次一步步提升,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系列论文。
2019年,万琴设计好研究方案初稿,交给她带的研究生进行实验研究。其间,她与研究生们一起研讨深度学习框架的每一个参数、算法的编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核对。
看似简单的论文论证过程,万琴却困难重重,“研一看不懂课题,研三准备毕业设计,真正能够和我一起研究论文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加上论文要反复验证,申报后被退稿回来又要重新修改研究,所以花了几年时间才发表。”万琴说,这篇论文被多次退稿,她带了整整三届研究生才完成。
论文撰写阶段,万琴也不敢懈怠。“研究生们擅长研究,但对于专业化领域的高水平论文撰写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所以需要一步步慢慢摸索着前行。”经过一个月攻关,万琴在国际SCI源刊《IEEE sensors journal》发表了论文。
她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多目标检测跟踪的研究,是万琴近年来研究的新方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实验平台,捕捉到行人的行走轨迹、车辆的运行快慢,助力实现智能控制。”万琴说,“科研要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科研的归宿,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科研和教学的结合,也是万琴尝试的新方向。在给大三学生上专业课时,万琴会以自己的科研项目为例,融入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每次教大三的学生,我都会让他们当中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来参观实验室。”
在教学中,万琴还带着本科学生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有一次,长沙一家企业遇到了技术难题。收到求助后,万琴带着学生往返于长沙和湘潭之间,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解决了该企业数字生产线的技术难题,“跟我一起做实验的一位女生,最后留在了该企业,成为了技术团队唯一一位非985非研究生的技术人员”。
尽管科研和行政任务繁重,但万琴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她建立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她办公室的门,也总是为学生敞开着。
万琴常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她会在研究生入学之初进行一对一沟通,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给出个性化研究思路,注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她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
万琴时常告诉青年学者和学生,要坚守“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初衷,把寻求科学真理作为科研的目标,“要真正坐得下来,把自己的科研工作扎实推进,才能寻求到科学的真理。”
“我们要敢于给自己定目标,伸手就能够得到的不叫目标,是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目标,在创新研究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走重复的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万琴说,她会在机器视觉及模式识别不断探索,做民族振兴的奉献者,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为祖国科教事业的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链接:http://jrnb.fengone.com/new/Html/2023-12-14/2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