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2024级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相聚在美丽的湘江之滨、木鱼湖畔,举行2024年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向陪伴你们成长的父母、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成为了最年轻的湖工人。这个名字的背后,是学校伴随工业兴国使命诞生、与国同行的深厚底蕴;是一代代湖工人赓续伟人故里红色基因、以工报国的赤诚情怀;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优美校园环境浸润出的卓越学风;也是一幅向着未来徐徐展开的全新画卷。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学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你们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亲历者、见证者,也将成为湖工“锲而不舍 敢为人先”校训的践行者、传承者。
1951年,我们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急需工程技术人才的崇高使命而诞生;2000年升本后,在全国率先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历经73年发展,学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20多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摇篮!当今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大科学计划和大科技工程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面向未来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这些形势发展,为我们学校每一位湖工人都打开了“机会的窗口”。我相信,同学们选择到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求学,就已经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努力成为卓越的应用型人才”的梦想之种。如何让这颗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硕果,我想与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第一,要以专业为基石。在大学,学好专业对于同学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学好专业?我认为,要先热爱再擅长。在这里我跟大家讲一位科学家的故事:被誉为“中国量子科技之父”的潘建伟院士在中国科技大学第一次接触量子物理学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有了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的想法。带着好奇、兴趣和梦想,他在实验室里奋斗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最终发现了光子的量子隐形态,这一成果被认为是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的“开山之作”。即使在成为知名科学家后,潘建伟院士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每一个疯狂设想”变为现实:他领导的团队实现了量子卫星“墨子号”升空、开通了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照亮了世界范围内量子领域前行的道路,成功打造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攻克了让世界科学家们头疼40年的难题,被称为“现代科技的里程碑”。同学们,潘建伟院士的故事正是一个由兴趣驱动、因热爱而坚持、在专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典范。希望你们进入大学后,学习这种“始于兴趣,久于热爱,忠于坚持”的治学态度,激发对专业的热爱,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个人兴趣与专业的契合点,设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厚基能够抗震,树大必须根深。要重视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如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等,它们是支撑前沿交叉研究应用与可持续发展基础源头,因此需要特别倾心、特别用功。要重视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感悟知识的应用过程,才能把专业学好、学精。大学期间,还可通过跨专业选修课程、申请微专业学习拓展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加强知识、能力、素质提升,让专业成为未来拼搏事业的底气和立足之本,收获“越投入越擅长,越擅长越热爱”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第二,要以创新为使命。当代中国创新驱动引领发展,而创新的核心诉求是解决技术供给问题,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的首要支撑是大力培育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对于大学而言,为党和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的使命;对于各位孜孜求索的青年学子而言,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努力成为创新人才,是你们的使命。为了更好地助力你们成长成才,学校成立了先进功能材料、风力发电、智能纺织等六大创新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共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彭慧胜院士是从我们湖南走出去的院士,他在高分子材料化学领域——纤维电子器件研制与开发上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了纤维器件在国家战略领域应用。今年6月,彭院士来我校与师生们分享了他从事必威官方网站备用亚洲手机 的经验体会,鼓励大学生要勇于提出自己的原创性想法,注重跨学科拓宽学术视野,多参加不同学科的讲座,多听不同领域的课程,激发自己的创新灵感。我想,创新正如彭院士所说,是思维的火花,是勇于突破传统束缚的勇气。它可能源自一个小小的想法,一个异于常规的解决方案,或者是一次对失败的深刻反思。大学时期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你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开放,更容易接纳新观念、新思想。学校也为你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比如实验室、图书馆、学术讲座、企业实践、国际交流等等。无论你们所属哪个学院、哪个学科、哪个专业,都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探索意识,把握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学习机会,尤其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教师研究项目,有效地在大学阶段培养敏捷的思辨能力、敏锐的创新思维,让创新想法在大学期间就能转化为实践成果或实际产品。我相信,湖工“锲而不舍 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一定能不断浸润和塑造你们,让你们拥有终身受益的创新探索能力,成长为国家所需、社会所需、产业所需的创新生力军。
第三,要以应用为目标。工程应用一直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坚持产教融合、培养“能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深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和不变的求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正是学校对你们的培养目标和殷切期许。今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正呼唤亿万人才奋发有为。你们的师兄——今年荣获“浙江省卓越工程师”称号的朱海洋校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从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中国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一干就是12年,历经基层电气设备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等岗位,后又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担任信息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选择继续深造并获得复旦大学硕士学位、浙江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将丰富的企业技术经验融入科研,主持多个大型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经济效益和管理效应十分显著。朱海洋校友的事迹,充分展现了广大湖工校友“不事张扬,踏实做事”的职业精神和“肯干、实干、会干”的专业能力,是我们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典型案例,也是20多万名湖工校友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的生动缩影。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厚植工匠精神,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学会提出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实现学业方向和国家使命的链接,用自己的声音和脚步成就小我与大我的同频共振,将所学所长精进为技术技能,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亲爱的同学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吹响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集结号”。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这些都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继往开来、满怀希望的新一代,你们即将踏上一段充满向往和无限可能的全新旅程,你们前行的每一个脚步、奋斗的每一次瞬间都将织就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期待你们在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学业有成、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成就卓越!
链接:https://m-xhncloud.voc.com.cn/portal/news/show?id=1173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