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森,河南人,85岁,1953年考入当时的湘潭电器制造学校,1956年留校任教;1978年调往当时的湘潭基础大学任教,1985年入党,曾任校长。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来学校的场景吗?
程应森:1953年,我考上了当时的湘潭电器制造学校(后更名为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这是我人生中最骄傲的事情之一。当我考上中专的消息在家乡传开,乡亲们虽然不知道我学的是什么,但他们知道这个学校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觉得我很厉害,都来祝贺我,我父母很是自豪。我还清楚地记得我来校读书的场景,我从家里出发,乡亲们夹道相送。我就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家人、乡亲的期望。
学校是1951年建校,1953年8月30号,我来到学校报到。当时学校的校舍还在建设中,我们那一届就到现在的东坪镇的一个庄园里学习、生活了一年。
记者:当时不在学校里面上课,会不会放松学习?
程应森:完全不会,虽然我们身在东坪镇,但作息时间、教学都是严格按照学校的计划来的。我们大部分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很多人在家乡连饭都吃不饱,大家很珍惜读书的机会。学校虽然只是中专,但政策好,国家管吃,我们只要负责读书就好了。学习上,你追我赶,谁都不想落后。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一起讨论,弄不懂的问老师,一直把问题弄明白才肯放老师走。
记者:您留校,是从事教学还是管理工作?
程应森:我主要从事教学工作,而且我的志向也是想往这方面发展。我留校之后,学校让我到其他学校继续求学,提升我的教学能力。改革开放后,党组织想锻炼我的管理能力,让我转向管理岗位,组织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后来我相继担任过副校长、校长,但这期间我从未脱离过教学工作。
记者:能谈谈您后来在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工作的经历吗?
程应森:1978年,原湖南省纺织工业厅创办湘潭基础大学(后更名为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校初期,需要大量的老师,就从各个地方抽调,我作为优秀高校教师,来到这里。
当时办学相当艰苦,举两个例子,一是我们没有教学楼,就借用第十二中学(现在红楼)的三楼和四楼作为我们的上课教室;学生没有宿舍,都是走读;吃饭就在现在的学海一食堂那里和中学生一起吃。二是教师没有办公地点,第一任校长来校也没有办公室,怎么办呢?大家就想办法,最后想到的就是把猪圈改成校长办公室。
说来也是缘分,我工作过的两个学校最终合并升本组建成betway手机最新下载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对学校充满了感情,我也见证了学校的发展的每一步。
记者:学生学习条件艰苦,那他们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
程应森:1977年恢复高考,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如饥似渴”,在教室、宿舍、食堂你都可以看到学生们认真看书的场景,“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用这句话描述当时的学习场景毫不为过,学习氛围很好。当时虽然读书环境很艰苦,但学生学习刻苦用功,学习条件的艰苦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反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斗志。学生如此努力,作为老师更不能松懈,我们常常备课、讨论、改作业、答疑到深夜都不知道。
记者:可以介绍一下您入党时的情景吗?当时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程应森:从成为共青团员开始,我就一直践行着党的语录。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完成学业是非常困难的。在我印象中,那时候入党需要经过长期的考验和不懈的坚持,入党甚至是我们一辈子的追求。得到可以加入党组织的消息,我非常激动,实现了我从学习到工作这十年以来的目标,也给了我为党、为人民服务的机会。
记者:能谈谈您对党的认识吗?
程应森:在学习、生活中,党就像引路人一样,当你迷茫的时候,多看党的理论著作,就会豁然开朗。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党带领着全国人民不断前进,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教育环境越来越好。我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能够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增添活力。
记者:现在向往入党的湖工学子越来越多,您对有他们什么寄语吗?
程应森:我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视察时对青年学生时说的一句话,作为对我校学子的寄语:我们的年轻人,兴逢盛世,重任在肩。我希望他们能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导,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学习,将来干出一番有利于党和国家发展的辉煌事业。
记者手记:
采访程应森老先生时,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他对党和国家、对母校的满腔热爱,以及对当今盛世发展迅速的欣慰与赞叹。作为学校发展史的亲历者,他表达了对我校未来发展的希冀,愿越来越多的湖工学子铭记辉煌历史,不负青春,勇敢逐梦。
(审核:吴朝建 熊龙英 田瑶)